【资料图】
“往外0.1毫米!”“往里0.2毫米!”6月23日,在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上,手持道尺的测量员唐维涛不时发出指令,身旁的线路工傅海林和夏彬根据指令迅速更换轨距挡板,熊亮军操作电动扳手立即将钢轨扣件螺丝拧紧。半弯腰的唐维涛再次测量,确保轨距误差值小于0.1毫米。
端午假期第二天,来自中国铁路南昌局赣州工务段的6名精调师,正在对白天动检车检查出来的问题再次复核整治,消除钢轨动静态偏差,确保线路开通后列车平稳运行。
福厦高铁是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跨海高铁。为了早日达到开通条件,今年初赣州工务段调集38名精兵强将承担福厦高铁莆田至泉州段的113.72公里的精调任务。“全长20多公里的泉州湾跨海大桥,是整个福厦铁路的一个关键控制性工程,结构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也是这次精调任务的重点难点。”精调组负责人梁方玉说。
泉州湾跨海大桥一年有300天左右刮7级以上大风,大风会影响线路测量时的建站精度,精调师们需每日提前掌握大风情况,挑选风力较小的天气测量。其中大桥主跨更是难中之难,因主跨设计有预拱度,大桥上的轨道面控制网坐标及线路轨面高程都会随着气温变化而发生改变,他们只能在一天当中温度接近且风速较小的情况下,复测轨道面控制网坐标后,迅速测量轨面才能得到精确的数值。由于精调时间紧、任务重,10个精调组每天要完成2公里多精调任务,平均每天弯腰5000多次。
半年来,这群来自江西的精调师放弃节假日,坚守在岗位。时值端午节日,闽南地区天气闷热,昼夜温差大,钢轨热胀冷缩幅度大。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外部环境对轨道精调精度的影响,精调师们将作业时间安排在每天傍晚至次日凌晨。虽然是夜间作业,但是经过一天暴晒的轨道,温度依然可达36℃。
负责线路病害整治的熊亮军,是大连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过硬的他,去年12月被抽调来到福厦高铁参与精调工作。他的婚礼原本定在今年5月,当再次接到福厦高铁精调工作任务时,他没有犹豫,在征得未婚妻的同意后,和其他精调队员跨越山海,克服地域、饮食等困难,加班加点奋战在泉州湾,连续半年没有回家。
“感谢我的未婚妻,她说婚礼可延,高铁开通可不能推。我们约好了,到时就坐着我精调过的福厦高铁去度蜜月!”熊亮军充满自豪地说道。
精调组组长之一唐维涛,5年内他精调了3条高铁新线,工友们给他取了外号:“老精调”。经验丰富的他在福厦高铁却遇到了全新挑战:“TQI值是轨道精调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数值越小,表明轨道的平顺程度越高、波动也越小,旅客乘车舒适度就越高。目前,我们将这条线路的TQI值从设定的1.1提升至1。”
更高的标准意味着更多的付出。“要与毫米较劲,我们调整偏差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TQI值控制在最优数值。以前,我们上班每天8个小时,现在要10个小时,甚至更长。”唐维涛和其他“江西籍”精调师们坚守在异地他乡的高铁线上,天天与精调数据较真,分析比较、探索规律,用毫米级的“绣花功夫”助力福厦高铁顺利开通。(记者余书福通讯员杨莹青肖修齐)
[责任编辑: 李喆]